乔治·P·史密斯

喬治·P·史密斯 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George P. Smith
出生George Pearson Smith[1]
(1941-03-10) 1941年3月10日83歲)
 美国康乃狄克州諾沃克
居住地美國威斯康星州哥倫比亞
母校哈弗福德學院
哈佛大學
知名于噬菌体展示技术
奖项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生物化學
机构威斯康辛大學
密蘇里大學
杜克大學

乔治·皮爾森·史密斯(英語:George Pearson Smith,1941年3月10日),美国化学家密苏里大学教授,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3]

研究

他以噬菌体展示技术而闻名于世,这种技术将特定蛋白质的遗传密码人工插入到噬菌体的外壳蛋白基因中,使蛋白质显示在噬菌体外部。 史密斯在1985年首次描述了该技术,当时他通过将目标肽融合到丝状噬菌体的基因III上而在丝状噬菌体上展示肽[4]。 他因此项工作获得了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并与格雷格·温特弗朗西丝·阿诺德分享了奖项。

参考资料

  1. ^ Novelty Reigns at Bridal in Maryland. New York Times. [7 Octo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8). 
  2. ^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8 - live. [3 Octo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3). 
  3. ^ https://www.ch.ntu.edu.tw/nobel/2018.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中文介紹
  4. ^ Smith GP. Filamentous fusion phage: novel expression vectors that display cloned antigens on the virion surface. Science. June 1985, 228 (4705): 1315–7. Bibcode:1985Sci...228.1315S. PMID 4001944. doi:10.1126/science.4001944. 
1901年-1925年

1901年:范托夫 / 1902年:费歇尔 / 1903年:阿伦尼乌斯 / 1904年:拉姆齐 / 1905年:拜尔 / 1906年:莫瓦桑 / 1907年:比希纳 / 1908年:卢瑟福 / 1909年:奥斯特瓦尔德 / 1910年:瓦拉赫 / 1911年:居里 / 1912年:格林尼亚萨巴捷 / 1913年:维尔纳 / 1914年:理查兹 / 1915年:维尔施泰特 / 1918年:哈伯 / 1920年:能斯特 / 1921年:索迪 / 1922年:阿斯顿 / 1923年:普雷格尔 / 1925年:席格蒙迪

1926年-1950年

1926年:斯韦德贝里 / 1927年:威兰 / 1928年:温道斯 / 1929年:哈登奥伊勒-切尔平 / 1930年:费歇尔 / 1931年:博施贝吉乌斯 / 1932年:朗缪尔 / 1934年:尤里 / 1935年:F·约里奥-居里I·约里奥-居里 / 1936年:德拜 / 1937年:霍沃思卡勒 / 1938年:库恩 / 1939年:布特南特鲁日奇卡 / 1943年:德海韦西 / 1944年:哈恩 / 1945年:维尔塔宁 / 1946年:萨姆纳诺思罗普斯坦利 / 1947年:魯賓遜 / 1948年:蒂塞利乌斯 / 1949年:吉奥克 / 1950年:迪尔斯阿尔德

1951年-1975年

1951年:麦克米伦西博格 / 1952年:马丁辛格 / 1953年:施陶丁格 / 1954年:鮑林 / 1955年:迪维尼奥 / 1956年:欣谢尔伍德谢苗诺夫 / 1957年:托德 / 1958年:桑格 / 1959年:海罗夫斯基 / 1960年:利比 / 1961年:卡尔文 / 1962年:佩鲁茨肯德鲁 / 1963年:齐格勒纳塔 / 1964年:霍奇金 / 1965年:伍德沃德 / 1966年:马利肯 / 1967年:艾根诺里什波特 / 1968年:昂萨格 / 1969年:巴顿哈塞尔 / 1970年:莱洛伊尔 / 1971年:赫茨贝格 / 1972年:安芬森摩尔斯坦 / 1973年:菲舍尔威尔金森 / 1974年:弗洛里 / 1975年:康福思普雷洛格

1976年-2000年

1976年:利普斯科姆 1977年:普里高津 / 1978年:米切尔 / 1979年:布朗维蒂希 / 1980年:伯格吉尔伯特桑格 / 1981年:福井谦一霍夫曼 / 1982年:克卢格 / 1983年:陶布 / 1984年:梅里菲尔德 / 1985年:豪普特曼卡尔 / 1986年:赫施巴赫李遠哲波拉尼 / 1987年:克拉姆莱恩佩德森 / 1988年:戴森霍费尔胡贝尔米歇尔 / 1989年:奥尔特曼切赫 / 1990年:科里 / 1991年:恩斯特 / 1992年:马库斯 / 1993年:穆利斯、史密斯 / 1994年:欧拉 / 1995年:克鲁岑莫利纳罗兰 / 1996年:柯尔克罗托斯莫利 / 1997年:博耶沃克斯科 / 1998年:科恩、波普 / 1999年:兹韦勒 / 2000年:黑格麦克德尔米德白川英树

2001年-

2001年:诺尔斯野依良治沙普利斯 / 2002年:芬恩田中耕一维特里希 / 2003年:阿格雷麦金农 / 2004年:切哈诺沃赫什科罗斯 / 2005年:肖万格拉布施罗克 / 2006年:科恩伯格 / 2007年:埃特尔 / 2008年:下村脩查尔菲钱永健 / 2009年:约纳特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 / 2010年:赫克根岸英一铃木章 / 2011年:谢赫特曼 / 2012年:莱夫科维茨科比尔卡 / 2013年:卡普拉斯列維特瓦舍尔 / 2014年:貝齊格赫尔莫尔纳尔 / 2015年:林达尔莫德里奇桑贾尔 / 2016年:索瓦日斯托達特費林加 / 2017年:杜博歇法蘭克亨德森 / 2018年:阿諾德溫特、史密斯 / 2019年:古迪納夫惠廷厄姆吉野彰 / 2020年:沙尔庞捷道德纳 / 2021年:利斯特麦克米伦 / 2022年:贝尔托齐梅尔达尔沙普利斯 / 2023年:巴文迪布鲁斯叶基莫夫

注: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4年、1918年、1920年、1921年、1925年、1927年、1938年、1943年、1944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201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化学奖
文学奖
和平奖
物理学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
经济学奖
歷年諾貝爾獎得主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规范控制数据库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国际
  • ISNI
  • VIAF
  • WorldCat
各地
  • 德国
  • 以色列
  • 美国
  • 捷克
学术
  • Scopus
其他
  • IdRef